百度 小雨滴与雨花台同源于雨,意为志愿服务润物细无声,但万千雨滴终将汇聚成江海,昭示着志愿服务影响必定与日俱增。
“拉索!拉索!”伴随着口号声,演员们手指轻拨扎念琴弦,顿足成韵,踏歌而舞,纵情高歌,精彩演绎着拉孜堆谐《飞弦踏春》。
18年前,拉孜堆谐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,正是凭借《飞弦踏春》这一力作,让全国观众领略到了藏族古老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。2025年,拉孜堆谐再次以30秒的精彩,在央视春晚拉萨分会场惊艳亮相,续写了这一传统艺术的辉煌。
拉孜堆谐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拉孜县艺术团团长扎西旺拉介绍,这一艺术形式有着700多年的历史,是一种集歌舞、说唱、弹奏于一体的民间歌舞,其以欢快、活泼、有力的特点著称。2008年,拉孜堆谐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核心在于传承。格桑卓玛自5岁起便跟随父亲皮吉拉巴学习拉孜堆谐,成为皮吉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。“一定要把堆谐传下去,即使你不在了,舞蹈依然会在。”作为拉孜堆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,皮吉拉巴临终前仍对堆谐念念不忘。
父亲的殷切嘱托,成为格桑卓玛传承和发展堆谐的不竭动力。如今,她已成长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带着拉孜堆谐登上了更为广阔的舞台。
随着悠扬的课间操音乐响起,拉孜县芒普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或旋转或跳跃,踢踏转跃间展现的正是拉孜堆谐的风采。为传承好、发展好拉孜堆谐,拉孜县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堆谐课程,鼓励当地年轻人加入演出团队,利用农闲时间学习和编排节目。同时,大力开展堆谐传承培训,积极参加国内外各项大型文艺展演,推动拉孜堆谐走出西藏、走向全国。
拉孜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柳丽英介绍,目前,拉孜共有堆谐演出团队111个、表演人员2000余人,全县70%以上的群众能够熟练表演拉孜堆谐。
傍晚时分,旦增罗布、尼玛扎西背着扎念琴,穿过日喀则市区的街巷,来到一家网红藏餐馆表演拉孜堆谐。“我从小就学拉孜堆谐,读职业学校时老师还对我进行了系统培训。没想到,靠这项技艺,我每个月能增加6000元的收入。”旦增罗布感慨地说。
扎念琴,作为拉孜堆谐的伴奏乐器,藏语意为“悦耳之音”。2014年,“扎念琴制作技艺”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在拉孜县热萨乡央德扎念民族传统手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内,负责人顿加熟练地调度着10多名工人,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扎念琴制作的各项工序:选料、切割、打磨、雕花、上弦、调音……他说:“依照材质不同,扎念琴的单价从500元到上万元不等。去年,我们的销售额达到了182万元,今年月均销售额也有20万元。”随着拉孜堆谐的广泛传播,扎念琴作为伴奏乐器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,乡亲们也凭借制作技艺实现了增收致富。
踏歌起舞,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深情表达,更是拉孜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。据介绍,拉孜县将继续大力推动非遗与消费场景、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,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,更“火”起来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贺建明)